期刊专题

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解剖学数据测量及临床意义

引用
目的 测量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的解剖学数据,探讨其临床意义,为顶棒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撑.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,男性51例,女性49例,年龄28~85岁,平均(56.4±6.2)岁;身高150~178 cm,平均(161.7±6.6)cm.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(multiplanar re-construction,MPR)和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枢椎体三维立体图像及前表面图像.测量:A线-枢椎体前表面双侧上关节突与枢椎体移行处之间距离;B线-A线中点与C线中点之间的距离;C线-枢椎体前唇的宽度;D线-枢椎体前表面双侧凹陷顶点之间的距离;E线-D线到B线的垂直距离.比较男女之间、身高>160 cm和身高≤160 cm对应的上述五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,并分析五组数据与性别、身高的相关性.结果 A线数据测量结果为(12.7±2.1)mm;B线数据(14.4±1.3)mm;C线数据(15.8±1.5)mm;D线数据(19.3±1.6)mm;E线数据(5.8±0.6)mm.男女之间比较、身高>160 cm和身高≤160 cm之间比较,上述五组数据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(P<0.01).上述五组数据与性别、身高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.结论 a)枢椎体前表面形态因身高和性别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;b)顶棒系统需依据枢椎体前表面解剖学数据设计出特有形态,才能增加与枢椎体前表面的适应性,以减少顶棒系统相关并发症.

枢椎体前表面、解剖学、CT三维重建、顶棒系统

24

R322(人体形态学)

2018-06-15(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,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)

共5页

418-422

相关文献
评论
暂无封面信息
查看本期封面目录

实用骨科杂志

1008-5572

14-1223/R

24

2018,24(5)

相关作者
相关机构

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
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”重点专项“4.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”
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:2019YFB1406304
National Key R&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. 2019YFB1406304

©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 津ICP备20003920号-1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:0108284
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:(总)网出证(京)字096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0115888    举报邮箱:problem@wanfangdata.com.cn

举报专区:https://www.12377.cn/

客服邮箱:op@wanfangdata.com.cn

打开万方数据APP,体验更流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