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专题

10.3969/j.issn.1008-794X.2001.01.017

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

引用
@@1971年,苏联学者Serbinaerki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导管,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得到应用。1983年Guglielmi等报道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(GDC)在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。GDC以及稍后开始应用的MD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标志着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技术的成熟。 材料与方法   1998年11月至2000年7月,共经股动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3例,男10例,女13例,年龄为42~65岁,平均56岁。23例中,前交通动脉瘤6例,后交通动脉瘤17例。动脉瘤直径3~7mm,平均4.7mm。动脉瘤颈宽1~4mm,平均2.6mm。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,动眼神经和(或)外展神经麻痹9例,脑出血、术后脑积水、昏迷1例。本组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后1周内在全麻下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。本组患者全部在GE Advantx-LCV/DLX DSA机上进行。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,经右侧腹股沟,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,插入5F-单弯导管复查脑血管造影,了解动脉瘤在第一次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改变;换6F CASASCO导引导管(BALT公司)或者Fasguiding(Boston scientific公司),将其头端选择性插至患侧颈内动脉颅外段;在路图(road map)状态下,经导引导管插入Mag 3F/2F或Fastracker-18或Fastracker-10微导管在Dasher-14或Dasher-10的导引下,将其头端插至动脉瘤腔内,选择与动脉瘤腔大小相适合的弹簧圈,在电视透视监视下,缓慢推入动脉瘤腔内,并恰当调整弹簧圈的形状和位置,直到弹簧圈完全或几乎完全充填动脉瘤腔为止。

颅内动脉瘤栓塞、动脉栓塞治疗、脑血管造影、电解可脱性弹簧圈、导引导管、应用、蛛网膜下腔出血、可脱性球囊导管、外展神经麻痹、前交通动脉瘤、患者、后交通动脉瘤、股动脉、全身麻醉后、治疗技术、选择、术后、气管插管、临床表现、颈内动脉

10

R73(肿瘤学)

2004-01-08(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,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)

共3页

46-48

相关文献
评论
暂无封面信息
查看本期封面目录

介入放射学杂志

1008-794X

31-1796/R

10

2001,10(1)

相关作者
相关机构

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
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”重点专项“4.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”
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:2019YFB1406304
National Key R&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. 2019YFB1406304

©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 津ICP备20003920号-1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:0108284
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:(总)网出证(京)字096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0115888    举报邮箱:problem@wanfangdata.com.cn

举报专区:https://www.12377.cn/

客服邮箱:op@wanfangdata.com.cn

打开万方数据APP,体验更流畅